关于励志的故事我的奋斗路上的那些日子
0 2025-04-21
大家好,我其实跟你们一样,也是当过这个节目的观众,我全程看过一个人的采访,那期《开讲啦》是易中天老师的,其实我非常喜欢他的那一期节目。我不知道在座的同学,有没有看过,因为我觉得他讲得非常有逻辑,节奏也非常好。我自己其实不是一个能够站在这能讲好几十分钟的一个人,所以我就是随着自己的想法来跟大家讲我自己的一些故事,和华谊兄弟的一些故事。
华谊兄弟一眨眼创业二十年了,也就是说我自己创业二十年了。我是1994年从美国回到国内,算开始结束了打工的生涯。当然媒体已经说过很多回,我在美国这么多年来,只打过一种工,就是开车送外卖。开车送外卖为我带来了在美国所有的生活费用和学费,很开心,虽然体力劳动超大。
我的那个时候,我计算应该是平均每天十六个小时,而且我去美国的时候,其实也不是像你们现在一样是这么年轻的一个学生,我去的时候是29岁。在美国留学所有的美好都是跟中国留学生在一块儿交流的,跟老美确实没有产生过特别美好的感觉,一方面语言的问题,一方面文化的问题,还有一个心理上,其实还有点寄人篱下的问题。在电梯里看到穿着西装的打工的人,我就永远觉着他们像英雄一样,或是在电梯里发现背一个包送外卖的小孩,我们是一模一样,你们是在电梯里,你发现背一个包送外卖的人,他们都不好意思正脸看你,就是他们非常紧张。
当时是我状态中的使命感吧,就是精神上的要强或者体力上的一种吃苦。 我回到国内创业,就像是今天所有创业者一样,都会给自己设定一个方向或者是我到底要干什么?其实最后一年就在美国打工的时候脑子已经不再用那个状态了,不再是一个送外卖的人,是未来的一个人才小老板。一年的时间都在想回国后干什么?我的创业阶段有两个方向,一是一个与餐厅打工很相关的地方叫安娜堡,那个城市很漂亮,有一本介绍书叫《安娜堡指南》,所以做了一本《北京指南》,回国后第一个招员的是做广告训练员怎么样去卖广告怎么样去做直递广告投到哪里?
第二个生意是我自己的专业——美术,所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想象,为未来国内一些客户做什么样的标准化等等。这两个生意做得都算顺利,这是一个我们开始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往往都是采访或喝酒时跟朋友分享成功经历,但实际上这些记忆早已过去。
“华谊兄弟”这个名字和华纳确实有点像,但是今天借这个机会再次分享它由来。我起这个名字的时候,从没想到我将成为电影制作人,只是在变更公司名称时顺嘴而出,“华谊”两字,是承包广告公司时注册出的公司名,当时员工提醒加两个字以便于变更股东,因此加上了“兄弟”。到了1998年转型电影行业,这个名字突然响亮起来,被误认为香港公司来源。但我们的进入电影行业更多地依赖巧合,而非故意规划,与冯小刚认识并合作至今拍摄十多部影片,每一次剧本参与阅读、演员选定等工作均亲自介入,如黄晓明这样的明星选定也是基于潜力的预见。
王中军简介:1960年出生于北京,以硕士学位毕业于纽约州立大学大众传媒专业,并与弟弟一起建立了华谊兄弟;2009年带领其成功登陆创业板,上市成为首家民营影视制作公司。他曾获得多项奖项,并热衷于艺术收藏及公益慈善事业,将画作所得捐赠给基金。此外,他还购买毕加索作品,并拍出高价记录。而他的个人画展亦成功举办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