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笙箫默语录中的智慧之光

本站原创 0 2025-04-25

1、心乃主宰身之本体,意则其所发之动力,知为意之本质,物随意而生。

2、过错莫大于自负功德,罪行莫重于掩饰善举,恶行莫深于强取能力,羞辱莫重于忘却耻辱。四者并存,则祸乱必至。

3、惧怕的是镜中未能映照清晰,不是外界事物不能及时应对。对于学问的探索,也需先有个明确的方向。学者最忧虑的是心灵未能达到明澈,不是处理事务的手段不足。

4、在世间万物上追求至善,这已超越了道义范围。至善乃心灵之本源,只要“明明德”到达极致即可,但这并不意味着离弃了世间的事物。

5、“尽心以知性悟天理”,这是“安享平安生活”的途径,“存心以养性顺应天”,是“学习知识利人”的过程,“修身待寿不二”,是“努力工作勉励自己”的实践。

6、万事万物的奥秘皆藏于吾的心中。

7、一棵树根深入土壤,如同方丈地内的一棵大树,它吸收雨水和土壤营养,只为滋养这一大根。如果周围种植其他庄稼,上面被遮蔽下面被束缚,那么这些庄稼如何能茁壮成长?必须先砍伐这棵树,将所有根部完全去除,然后才能种植其他作物。不然,即使你辛勤耕耘培育,只会滋润这棵大树的根部。

8、不断地思念天理,便是立志。只要不忘记这一点,就会自然而然地让你的心灵凝聚起来,就像家喻户晓的“结圣胎”一样。这份对天理的思考若始终保持,便可以逐渐变得美妙无比,就像是伟大的圣贤一般,从一念之间开始扩展开来。

9、知道而不去实践只是表面的了解。圣贤教导我们要将真知行与人分享,就是要回到原来的本质,而不是只停留在表象上。这正如《大学》所说的那样:“好色便是一种认识,有好色的感觉。”虽然看到美丽的事物能够引起我们的认识,但真正好的行为才是在看到之后自动发生的事情。而闻到恶臭也是一样,如果鼻塞的人尽管眼前有恶臭,却没有闻到,那就表示他们还没有真正感受到那股气味。这就是什么叫做认识和行为分得那么清楚?这种结合身体与精神的境界,是一切智慧和行动最根本的起点,所以圣人们教导我们必须这样做,以区别出真正理解和仅仅皮毛上的认知。在这个紧迫且实际性的修炼中,我们常常反复提醒自己,不管怎样说都应该坚持一个原则,即把知识与行为融合在一起,而不是分割它们,使得真知行成为一体,这就是何谓真理解释,而非空谈或私欲干扰下的虚假解释;如果我们不知道立言宗旨,只管分别提出两个概念,又有什么用?

10、道德原则无定律,无穷尽。我与子孙讲话,并非短暂得到一些答案后就可以满足了,再过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我认为还是这样的方法最有效。“他日又曰:”聖人的境界高远,他们比尧舜更接近完美;邪恶的人类,如桀纣,其坏习惯也从未停止过。如果桀纣还活着,他那些坏事还会继续吗?如果有一天善良有止境时,那文王为什么需要‘望道而未见’呢?

11、高处望去,看不到低处的情况,也许就会犯错误,因为视线有限;低处看向高处,也许就会迷失方向,因为视野狭窄。一句话,一次选择,都可能决定我们的命运。”

12、“只有一个小小的心愿”。这句诗里描述的是一种纯粹的情感,没有任何杂质,让我想到了孔子的故事。当孔子走路时,他总是在寻找自己的脚步声,当他坐下时,他总是在寻找自己的影子。他告诉学生们,要像镜子一样纯净,要像水晶一样透亮。在他的教育思想中,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画师,每个人都拥有创造自我世界的大笔刷子。但当后来的学生们试图模仿孔子的样子,他们往往忽略了那个简单直接的心灵状态,把它替换成了复杂繁琐的情感和思想。他们试图通过学习古代经典来找到内在宁静,但结果却远离了那最初简单的心态——一种单纯且全然投入生活中的状态。那时候,你不会关注外界的声音,你只会听从内心里声音。你不会因为别人的赞赏或批评改变自己的道路,你只会按照自己的信念前进。你不会因为恐惧或希望改变你的目标,你只会专注于当前每一步每一次呼吸。你已经是一个完整的人,在这个瞬间,你已经完成了一切。

13、本质上的存在就是逻辑,因此,没有逻辑的地方不存在任何东西,没有逻辑的地方也没有任何事情。

14 性格是心灵的一个基底,而天赋才华则来源于此基础上发展出的特征。当你完全展现出你的潜力,即便是不曾有人见识到的潜力,也同样实现了自我提升。

15 信任固然重要,但是更加关键的是不断追求直觉。我既无法依靠我的记忆,更不能沉醉于传统观念,我必须持续探索新的路径,为何不勇敢地追求新发现?

16 如果你沉迷於某件事情,比如好色或者好货,那么你的全部精力都会集中在那里,这样的生活方式只能导致盲目跟随,而不是掌握控制。如果你想要成为主宰,可以专注於维护一个核心价值观,比如诚信或仁爱,这些都是建立在内省基础上的坚定的决断。

17 学习应当扎根于内心里,与众不同的珍贵品质应当通过亲身体验获得。而不是依赖书籍上的理论,或过去口碑传承,用这些来指导我的行动。我相信只有通过直接经验,可以让我触摸到真相;然而,如果我依赖书籍的话,即使它们来自孔夫子的口头禅,我也不太敢确定它们是否正确,更不要说那些普通人的陈词滥调!

18 人性的正直源自道德力量,当这种力量丧失的时候,便变成了人类性情中的混乱。此消彼长,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19 尽管宇宙浩瀚无垠,但只要一个人拥有一颗向善的心,并且守住良知,就算是个凡人也有机会成就伟业。

20 无论命运多么艰难险阻,我都不会因此动摇我的决断,因为我知道哪些因素是我可以控制的,以及哪些因素是我无法预测又无法改变的事情。

21 我们的心里并没有绝对黑白分明的地方,有时候我们表现得很慈悲,有时候表现得很残忍,这两者的区别就在于是意识到了还是没意识到的良知,以及是否努力去克服劣迹形成更好的习惯。

22 你还没看过这个花朵的时候,它与你的心灵同归寂灭。但当你终于看到它的时候,它立刻显露出了鲜艳夺目的颜色,让你明白它并不独立存在,它其实一直就在你的心里等待着被发现。这正如一位艺术家绘制画卷,在他的笔触下,一片景色便跃然纸上,却原来早已蕴含其中——艺术家的眼睛看见了一切,我们亦可如此洞察世界的一切细节,从容驾驭一切挑战,甚至创造更多可能性!

23 这个忠诚的心犹如植物中的根系,是许多条件(枝叶)的支撑。如果首先培育根系,然后再添加枝叶,一定能够生长健康强壮。但如果先锋芟掉枝叶再种植根系,那么整个生命系统就会受损害,最终连基本需求都不可能满足!

24 心即理也,此刻没有私欲污染其清洁,则即为自然界,无须外加任何东西。一旦将此存放在遵循自然法则的地步,对父亲充满孝顺,对君主充满忠诚,对朋友充满信任,对民众充满仁爱—all this is achieved without any effort. It’s just a matter of keeping one’s heart pure and free from private desires.

25 对那些渴望学习圣贤哲学的人来说,他们通常首先研究儒家的经典,然后再进一步探讨孟子的思想。不过,请不要误以为这样做就够了,因为这样的方法简直不可思议!想象一下,我们正在使用微弱蜡烛寻找月亮,同时期待借助萤火虫照亮夜晚—这是多么荒谬啊?

26 为什么称某人具有圣洁品质呢?因为他们能够保留自身纯真的本性,而非依赖才能或权力的支持。所以就算是一个普通人,只要他愿意为了学习奋斗,并且保持这种纯真的态度,他也能达到 saints-level 的境界

27 在交友方面,要学会降低自己,让对方得到益处;相反,如果始终维持高姿态,最终将损害双方关系。(www.lz13.cn)

28 破坏山林里的盗匪容易,可破坏心理内部隐藏的问题却困难很多。(www.lz13.cn)

29 圣贤与自然环境以及人民共享同一体,为此儒家佛家老庄各派哲学提供宝贵资源,所以称为"大道"不同派别各执己见,因私利抛弃公义,以己为中心的小圈圈活动称作"小道"

30 没有经过深入思考分析的手段,将导致毫厘千里差错故聪明睿智之士仍需慎重考量推敲其言语 行作为 不可轻率妄断 只有踏踏实实搜求 真 理 才可避免落入偏差 之网

31 天地虽广阔但只要有一丝善念 一颗清晰良知 就足以让平凡的人也有机会成为伟大的 saint

32 日常修炼遇到杂沓烦恼,就静下来练习冥想;遇到懒散躺卧,不妨拿起书籍阅读。一句话,一次选择,都可能决定我们的未来——好像病痛需要药膏般,该怎么办?

上一篇:父亲的恩情温暖心灵的经典语录
下一篇:甄嬛传经典语录-心如止水慕容藩的励志之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