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中国最具正能量明星的励志典范

本站原创 0 2025-04-24

在1872年3月12日的一天,曾国藩在李鸿章为他精心挑选的两江总督府里平静地离开了人世。然而,在过去的140年里,曾国藩一直被不同的人群关注和探讨。他并非出身显赫,也没有特别突出的才能,但他的仕途却成为了许多人的学习榜样。

从一个普通家庭出身、才学平庸的“愤青”到位高权重、匡扶清室的“一哥”,曾国藩身上被赋予了各种互相矛盾的情感标签。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他——内圣外王的中兴名臣也好,老奸巨猾、扼杀希望的刽子手也罢,他都被赋予了无数复杂的情感。

早期仕途中的曾国藩一度追求“学做圣人”,但随着时间推移,他开始针砭时弊,并流露出了当官没意思的心情。他建议皇帝“日讲”,画了一幅讲堂图以此来说明,但由于画得不佳,被朝中官员作为笑柄。

尽管如此,咸丰二年,曾国藩还是因其忠诚而获得了江西乡试主考官外差,从北京逃离到了湖南,再后来又回到江西。在那里,他以一副道学家的面孔,不断地批评京城官场上的虚伪与尔虞我诈,这些行为使他不断得罪周围的人,最终甚至与皇帝产生了冲突。

直到家居守孝两年的时间后,愤青般生活的小曾国藩才逐渐变得更加通透。当他再次出现于长沙时,他朋友们发现他的变化几乎让人认不出来。他谦恭地请求同僚指教,这让胡林翼和郭嵩焘感到担忧,他们认为这样的态度可能会导致失去刚强之气。

1864年7月21日,当九弟曾国荃从南京带来了攻克天京的捷报时,对这个消息深感喜悦和恐惧。这种恐惧源于对官方黑幕未知之所生。这场长达13年的艰难岁月终于结束,而这段经历也是他的政治生涯中的高峰之一。在慈禧颁布上谕祝贺湘军胜利并加封为毅勇侯之后,曾国�phan达到了人生的巅峰。但是,即便如此,他依然有八年的时间内心纠结,一直在思考如何处理国家大事,最终选择了明哲保身而不是壮士断腕。

1972年3月12日,在自己因为天津教案郁郁寡欢之前,还处理完最后一次公务,即派遣中国学生去留学。此前八年的生活,是他内心斗争的一个缩影——成功过,又放弃;退却过,又重新站起;始终未放弃为国家奋斗,却最终与爱国无缘。一生中虽有三思行事避免陷阱,但即便如此,也难逃悲催命运。

上一篇:神通广大悟空传中的智慧与勇气探究
下一篇:如何用经典爱情语录表达你的深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