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感人故事-逆袭之星一个贫困小孩的篮球梦
0 2025-04-03
春寒料峭,连日阴雨,湿气沉重,仿佛能浸入骨髓。家乡的早春尤其冷清。我曾经每遇这样的日子,都会为行动不便的爷爷奶奶准备一只铜脚炉或是手持布套包好的“汤婆子”,感受那份温暖,如同暖老温贫一般。
如果说宝钗过生日时,我们给她准备一些甜美的食物和热闹的戏文,那就是对贾母的一种关怀;而刘姥姥从大观园归来时,姑娘们送她的礼物——青纱、茧绸、御田粳米、果点心及随身衣衫,以及那百多两银子的恩惠,则是真正意义上的救急与助困。
暖老温贫,不仅体现在慷慨帮助他人,更在于面对迷途求助者时提供方向,一路相送;或者看到小贩等待顾客的情景,用真金白银购买她们的手中的蔬菜,让他们早些回家。在别人困境中虽无法立即伸出援手,但以言语安慰并陪伴他们度过难关,也算得上是一种支持。
据说屠格涅夫曾遇到一个乞丐,他摸遍全身却没有一分钱,只能紧握乞丐的手,对他说:“兄弟,我真的什么也没带。”那个乞丐深受感动:“谢谢,这已经够了。”
提起“暖老温贫”四个字,我常想起郑板桥写下的炒米之情:天寒冰冻时,与亲友聚首泡一大碗炒米,再佐以酱姜,便是最具暖意之物。这段文字如同板桥在山东范县任上所写家的内容,是在冰冻欲雪的天气里想到家乡贫苦百姓的心酸悲凉。隔了三百年的光阴后,他的话依然令人感佩,这种体恤与关爱,在热乎乎的一碗炒米茶中,从肠胃到四肢直至喝得满头大汗,可谓解除寒冷。
前不久参与拍摄专题片《板桥家书》,再现这一场景。我发现画面中端来的不是炒米,而是一盘爆米花,我多次解释铁锅炒出的炒米与手摇机爆出的不同,却找不到合适的描述。遗憾的是我们失去了那个时代铁锅里的简单快乐——一个孩子用力摇晃木柄,使劲推动旋转的小球,每当听到咔哧声响起,便知道其中藏着微妙变化,那是一颗颗被火焰煮熟且略微焦黄的小麦粒,它们散发着香味,让人忍不住想要尝试一下那种独特风味。而我记得小时候吃到的那些焦黄色的小麦粒,那股好闻的锅巴香,一嚼就感觉脆嫩可口,如今已成为稀罕的事物。
我们的快餐速食,以红糖撒在半碗水里加热,就可以享受到类似的滋味。那时候,我们用筷子扑拉两下,将汤汁倒入嘴里,“呼噜呼噜”快速吞咽,不留任何残渣。喝完之后,全身都感到热洋洋,最为舒适和愉悦。而最美味的是将溏心蛋放进去,即使开水打鸡蛋刚熟蛋黄未凝固立刻盛出,用舀半碗汤撒红糖,再挖一勺炊饭,有一种海边阳光般流质,舍不得轻易品尝,每一次慢慢吮吸都觉得极尽甘甜。此外,还有几分回忆让人心情愉悦。一碗普通的人间饮食,在某些人的眼中竟显得奢侈无比,只有贵宾或家庭惯常宠儿才可能享受到这般待遇,对于躲避严寒的人来说,这简直是世间最高尚的事情之一。这便是我所理解和铭记终生的“暖老温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