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人励志故事既能略懂万物又能精通一二

本站原创 0 2025-03-04

中外名人励志故事:对偶篇 - 精通与略懂的对比

文/卡西

在微博上,有位读者私信我,她报了多个班,想充实自己,包括摄影、会计培训和导游证。然而,她感到迷茫,每项知识只学了一些皮毛,但非常累。她担心,这些东西既没帮到她,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副作用。

我问她从事什么工作,她回答说,是一家中学生培训机构的实习老师,教数学。

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不太敢贸然回答,因为作为一个敬畏老师的人,我觉得既然为人师表,那一定各方面资质过硬。但是我朋友小聚时提醒说,其实很简单,她迷茫是因为学的太多,而能用到的太少。工作中需要的没学,却学了很多工作之外的,这样难免有些困惑,即使作为爱好来说,也太广泛,每个东西都学一点,不如精通其中之一。

假设你是一名人事经理,需要为广告公司市场部招一名推广人员,现在有两份简历摆在你面前。一份是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爱好烘焙、旅行、弹吉他、做简单html,对于市场推广唯一接触就是大学兼职发传单;另一份是市场营销专业毕业,在网络公司实习,与媒体打交道,熟悉线上策略和线下操作,只有一个爱好——上手能力快。你会选择哪个?

后者更合适吗?为什么?专业。公司不是慈善机构,它不会给你发工资同时再头给你培训。如果能够最大程度节约成本和时间,大限度利用你的经验和技能,那么它绝不会优先录用看似会很多技能却都用不上的人才。

这样,我们可以轻松回答她的问题。她之所以觉得学习到的东西成了拖累,是因为没有一样成为专长,也没有一样在工作中用的上。我作为程序员被录用,那么我的摄影技术只是个人魅力的体现,说明了我多才多艺,但主业仍旧敲代码修bug,这两者的主次不能颠倒。

同理,你坐办公室做文员就要对Word, Excel, PPT非常了解并且熟练应用;开咖啡厅则告诉别人奶茶是你的招牌,这恐怕本末倒置了。主业之外的东西略懂好,精通更好,但前提是你的主业已经达到很高层次。我曾有一段时间,为自己的小聪明而感到沾沾自喜,但这种小聪明体现在,无论谈国家大事还是家长里短,是诗情画意还是柴米油盐,都能跟聊几句。这应该也算一种优点吧?

但秦先生不同意,他说所有点头之交都不走心,一旦走心深交都是需要互相了解的,博而不精容易将相见恨晚变成大失所望。这就让人觉得,你原来不过如此。在无谓方面略懂,在专业领域精通,这样的概念会让人明白,要记住知识够用就好,不一定要像学生时代刻苦钻研的事事一马当先也是累人的。

直到有一次,有个朋友约我打台球。我知道台球技巧真是业余不能再业余。不过认识这个朋友之后,他知道我会台球,所以他找到了对手。他让我杀几局,我居然害羞得不敢应约。我这水平哪配“对手”呢?虽然未必通过台球达到一些目的,比如赚钱啊交友啊之类,但是居然连挑战都无法应对,我想这是略懂却不精通典型。不管怎样,没有专业技能作支撑,就是很没底气的一种状态表面略懂的事情也很少能够带来深入正面的影响,因为一旦深入了解,就会发现那些皮毛都成了空架子徒有其表却无法立足。

Evan Williams关于互联网公司价值该如何衡量与评判文章提到,用单一标准评价网络公司成败是不准确的。你不会因为Instagram用户数量超过Twitter,就认为Instagram是一家比Twitter大的公司,对吧?因为两家的内容不同。而初创公司成长轨迹尤为重要。即便是在品牌战略尚且如此,更何况个人品牌形象树立。那学习知识为了发展空间,为此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而爱好作为附属品,可以选择性地进行探索。但若每项技能仅止步于“略懂”,那么未来的人生规划就会显得迷茫不可测。而秦先生又补充说,有些公司巨大不是因为产品完美,而是一个代表性的品牌,如JD或某宝电子产品网站,或心理书籍等,让我们清楚看到分界线是什么,以及我们真正追求的是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经常听到“不要只停留在表面”,但往往忽视这一点对于我们的实际行动产生何种影响。当我们决定去掌握某项新技能时,我们是否真的考虑过它是否符合我们的职业目标或生活需求?

最后总结一下,如果想要做事情尽量不要只停留在“略懂”的层面,要去研究它参悟它,让它成为你力量的一个组成部分,然后才能形成一个稳固有效的人生规划或职业发展路径。(来源:微信公众号/卡西姑娘)

上一篇:主题-bgmbgmbgm毛多多胖老太太的温暖生活
下一篇:经典语录-贺炜智慧语录启迪人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