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在国外求学时最喜欢读什么样的中国古籍

本站原创 0 2025-05-06

林语堂,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思想家,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成就和文学作品,对当代中国乃至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他求学于英国期间,他对中国古籍的阅读不仅丰富了自己的文化底蕴,而且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灵感。

早期求学时期

林语堂在1920年代来到英国留学,这段时间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面对异国情调和陌生的语言环境,林语堂依然保持着对中文文化的热爱。他经常去图书馆寻找那些能帮助他理解自己民族精神和历史传统的书籍。在这方面,他尤其钟爱《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它们不仅教会了他关于人性、伦理道德的问题,还让他深刻体会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人文精神。

此外,《庄子》的哲理与自然观也给予了林语堂很大的启发。他认为《庄子》的思想非常适合当代人的生活态度,因为它提倡自由放松,与世无争,能够帮助人们摆脱物质欲望,追求内心世界的宁静与满足。这一思想后来也反映在他的小说作品中,如《吾乡》、《我记得》,其中充满了对传统美好生活方式以及个人内心探索的情感表达。

大学时代

随着时间推移,林语堂逐渐从初入校园的小伙计成长为一名才华横溢、知识渊博的大师。在大学期间,他更加注重学习各种不同领域的知识,不限于文学,而是包括哲学、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这一过程中,他不断地通过阅读这些不同领域的心理分析著作,比如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从而形成了一种跨越文明界限并且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文关怀视角。

同时,在这一时期,林语堂还特别偏好读一些西方古典文学,如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悲剧情节,以及狄更斯小说中的社会批判,这些作品对于一个年轻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次文化上的巨大震撼。它们不仅拓宽了他的视野,也激发了他写作创造力,为后来的散文创作打下坚实基础。

成熟之年

随着年龄增长和事业发展,林语堂继续以同样的热忱去探索更多不同的书籍。他开始研究宗教问题,并且翻阅大量宗教文献,其中包括佛教经典如《金刚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経》,这些神圣而又智慧超群的话题,让他的思考变得更加深邃。此外,他还涉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献,以扩大自己的全球视野,并借此增强自身作为国际化人才的地位。

结论

总结起来,即便身处异国他乡,仍旧沉浸于中文古籍之中,是因为这些书籍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的智慧与情感。而这种对自我文化根源的情感纽带,使得无论是在哪个海外角落,都能找到归属感,让那份来自母土的声音成为生命旅途中的指南针。正是这样的阅读习惯,让我们今天可以看到那些被称为“海派”或者“洋务”的新式教育背景下,一位普通青年如何通过阅读维系起自己内心世界,同时将其转化为丰富多彩的人生故事。

上一篇:李白的诗意遥寄千里之情
下一篇:梦回长安唐伯虎的艺术之路与命运的考验
相关文章